视野 小小说载体创新和内容创新之我见

2025-04-21 03:46:34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刚才晓燕讲了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情况,我觉得“郑州小小说”的情况也是全国期刊运作的一个大的剪影。在整个期刊出版转型中,“郑州小小说”不论是在内容创新方面还是在载体创新方面,都走了很可贵的一步。所以这次我推掉几次重要的活动,专门来到咱们小小说传媒。

  2013年“8.19讲话”之后,中央对文化发展加大了力度。我记得“讲话”出台第二天,中央财政管我们这一块的人员专门把我叫去,说:我们能为出版做些什么?当天下午我们定了一个协议,说对出版业的转型要采取资金支持。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实际对这一块是很支持的,每个省每个地市,中央财政对出版方面的资金支持是不少的。上周我到山东省梁山县,他们有两个单位,每个单位都用了中央财政将近一千万,主要是项目要合适。 包括小小说这类也是这样,今天我想就大家的发言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载体包括刚才晓燕讲的平台之类,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每个作家的数据库包括整个小小说已经积累的数据库,怎么利用好它们,怎么运作。这个我想提的建议就是要考虑中央、省、市各级财政的支持,在支持下做好出版业的转型工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谈的是,在内容创新方面,实际上昨天大冯(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上)已经讲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从始至终在研究作家,研究小小说。上一次来郑州我就讲过,对小小说我特别有感情,我在做编辑的时候,曾经编了一本《小小说百家谈》,第一本《小小说代表作》,也编了苏联小小说作品选集,还有“欧美系列”。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只写了一篇小小说,又被《小小说选刊》选上了。我现在觉得很荣幸,自己也是一个小小说作者。小小说这块的发展,关于它的内容创新,昨天大冯已经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通过细节和情节来形成对大背景的刻画。在《俗世奇人》这本书里,你仔细看,它是历史的风情卷,是整个清末民初历史的一个画卷。一般读者读它可能感到的只是有趣,但更重要的是,它写了整个清末民初我们整个社会为什么越来越走不下去的一种状态。从这个方面再反过来看新社会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领导,感到这些事件它确实是细节的东西。

  实际上这一些细节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一些很根性的东西——怎么样以小见大。它不是仅仅追求及时地反映一些信息,甚至是把小说处理成一种新闻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它是追求细节的一种东西,是细节的展示。包括对过去的一种观察一种分析,一些细节的分析,可能就是揭示了一种大背景,也许作家意识不到,但是整个社会确实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包括对国民性的批判,包括对民族病的针砭,这么多东西我们确实要用现代思维去表达,去有意识地展现。很多反映社会场景的东西,不是刻意去追求,比如说写孔乙己,不是刻意地去讲一个没落的文人而是在无意的描绘中通过细节反映出来整个社会一种根性的东西。这一点就特别有意义。

  实际上创新也包括我们对过去的、对经典的一些超越,也包括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对现实的一种深刻观察和认识。我想不管你写什么样的作品,只要你对社会有深刻的了解和观察,你对细节有准确的把握,有形象的刻画,你的作品就会永远有味道。这是我对创新的一点理解。

  另外我附带还想谈一下对经典的阅读,我相信小小说已形成了许许多多经典,包括古代的、现代的、近代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作为《小小说选刊》来讲,不断地把这些经典陆续地展现给各代、各个年龄层的人。另外,对我们作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阅读经典。当然,不单单是阅读小小说经典,你要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对社会形象、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刻画,就必须阅读很多的经典。我们文学这一块应该更深刻地、更全面地、更准确地去体现我们这个社会全景,它不单单是主旋律的问题。仅仅口头去谈主旋律、正能量的问题,有点太泛化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更本质的把握,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

  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这两个选题特别好。这两个层面也是我们关切的,不只是我们部里面关切的,实际上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关切的。

  (注:本文为作者在“小小说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论坛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创新载体是创新发展的“新基建”
下一篇:强化载体立异 激活党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