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科学技术创新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依托科创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是无锡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太湖湾科创带为引领,一批科创载体相继启动建设,提升创新载体发展能级成为重要议题。
近年来无锡科创载体逐步更新迭代,从空间赋能、政策赋能、资本赋能,再到产业赋能,从房东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一直在优化。但同时一批老的科创载体建设还存在空间布局分散、孵化功能不强等问题亟待功能提升。随着当前一批新载体的开工建设与成熟空间的升级改造,高品质科创载体的“无锡概念”又将如何化茧成蝶,让更多创新种子长成产业大树?
新发展格局下,无锡前瞻布局高品质科创载体,积极打造产业科创高地的“动力源”。年初,无锡市科技局提出将以“百楼百企科技赋能计划”等为重点,大力开展科创载体提升赋能行动,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全年计划新增科创载体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上月,《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创载体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滨湖、锡山、江阴等板块也纷纷提出将高效能推进科创载体建设,并对一些老产业园区进行提升改造规划。一个个品质科创载体在迭代升级大潮下正争分夺秒快速“生长”。无论是新建还是升级改造的载体,都是在确定未来发展主赛道后,从如何更好集聚产业的提升角度去设计空间,使得产业和空间的适配度更高。
去年12月,位于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内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项目拿地即进入开工程序。根据重点发展国际标准的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以及数字化医疗、智能诊断的整体定位,20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共规划了7栋以拟上市企业和院士团队为主的产业楼,以及2栋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科创型企业的高楼。经过一期项目的先试,二期项目在空间上的布局更体现出专业化。据园区负责人匡宏介绍,一期原来设计规划的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更倾向办公。但企业入驻后要建实验室、生产基地,受原有楼层结构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对空间进行二次“特殊设计”。“二期在硬件上都是专业化定制,包括井道、通风设施、污水排放,以及每一层楼的承重、层高,都是为企业药品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而定制的。”匡宏表示,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园区的建设推进,未来计划通过重点项目的持续导入,培育更多生物医药产业“高峰”。
正在升级改造中的滨湖区勤新科技产业园,选择了对照科创载体发展要求全盘重来的“颠覆性”规划。这个2000年左右建成的老园区,无论是厂房的建筑结构还是产业定位,都已不适应当前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需求。荣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旭和记者说,从产业体系来说,原园区企业大多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未来三个园区一定是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科学技术研发方向转变。”据悉,正在规划中的一个两机产业园区,已在和滨湖区部分院所进行战略合作谈判。通过一个园区绑定一个院所的形式,将借力院所推动一批标志性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园区在硬件规划时,也是根据产业特点来设计空间。“单层承载负荷、高度都会有新的要求,因此规划时在新厂房的技术参数上也会跟着业态调整。”蔡旭称,包括未来会务中心、共享空间、生活性服务配套都会根据产业、人才需求设计进去。
定制化办公场景的打造、细致划分领域产业赛道的精准选择,无不显示着无锡科创载体的具象化升级——更垂直、更专业、更聚焦。
科创企业的数量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反应一座城市的科学技术创新程度,而作为企业培育土壤的创新载体显得很重要。无锡将创新“编程”融入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因之中,正吸引慢慢的变多的创业者前来逐梦。
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在规划和建设中一直倡导的是科产城人融合的全新区域发展理念。高品质科创载体,对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窗见水、开门见绿的办公环境早已在无锡很多科创载体中成为现实,同时,“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都成为公司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不仅仅是一座聚集科技创业者的科创空间,这里更能让创业者们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很多科创载体负责人都提到了对于科创生态理念打造的重视。匡宏清晰记得,前几年去参加一场全国性的生物医药大会,一家知名药企的创始人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创业园区样子:众创空间里能随时喝到好喝的咖啡,饭后能在公园一样的园区里散散步,园区企业间能定期分享交流新的思维、理念。“未来可能更多还是一个科创综合体的概念,会更注重产业生态的打造,既有办公也有生产也有研发也有各种高品质便利生活设施配套。”匡宏感慨,无锡政府理念很超前,所以能看到未来还有文化设施的配套,“政府花这么多钱建公共文化设施做配套,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据悉,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所处的位置正是高新区最核心的地段,未来高层次人才将在这里集聚,他们对科创生态的需求无疑更高,因此二期项目规划伊始就定下了高新区最专业化、人才集聚度最高园区的目标。
埋头研究前沿科技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忙时聚焦创新发展,闲时可以在园区“网红”点打个卡、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在元宇宙空间来一把沉浸式体验……这些都是无锡创新创业生态下的生动缩影。微纳园今年的新一轮环境提升工程也在进行中。据悉,每年园区都会启动一轮环境美化提升工程,除了老旧硬件的翻新,今年还新增了城市微客厅的铺设、网红打卡点樱花大道的改造升级,为园区的创新创业者们营造着优美舒心的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创载体孵化功能不断的提高,使得无锡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记者通过一定的调查创业者的意愿了解到,无论是初创期、发展期还是成熟期,他们更需要适配的“硬”物资和“软”环境,让各类企业得其所、司其职、成其就。
传统孵化器运营模式中,运营机构从物业持有者手中租下办公场所,分散地提供给创业者。从早期的“房东模式”到如今的产业赋能,当前的科创载体更注重以运营模式的创新引导载体的产业业态,以招引质量的提升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产业赋能,其中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能否帮企业加速商业化。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当前已形成以阿斯利康为领头雁、政企携手打造创新生态健康圈的典范。阿斯利康自布局优势治疗领域内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来,园区内只要和阿斯利康优势治疗领域相关的生物医药企业,都能依靠阿斯利康的海内外创新力量,加速企业的商业化进程。“园区能否为公司可以提供加速审批和临床进程等服务,有没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能集结起上下游企业一起做商业化、技术攻关、人才分享,这才是企业家真正关心的,而不单单是一个载体空间的提供。”匡宏认为,便利的上下游产业通道、高效的行业间信息传递能让企业更好地提质增效。
产业赋能,还有一个标志是产业化的提速。华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是微纳园近年招引的一个专注于MEMS传感器芯片研发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项目。创始人缪建民博士刚回国时,项目还处于研发阶段,通过园区匹配人才创业政策、提供合适的创业场地、对接投融资机构、拓展客户渠道等方面的服务,短短几年时间,公司不仅建立了自主技术、设备先进的多品种传感器产品测试产线,实现了产业化,还建立了数百平方米100级和1000级的无尘室,研发投入逐步加强。近两年公司还陆续获得科大讯飞、小米等知名基金的投资。据微纳园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微纳园的产业赋能特色,一方面体现在独有的国家级平台优势上,如华进封测平台、MEMS-8寸线芯片代工平台、锡产微芯IDM平台,可强力赋能初创企业。另一大特色则体现在资本运营方面,其已与多家创投机构一同搭建了若干个创投基金,对标张江集团,以“企业超级长期合伙人”的定位,积极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品牌化的产业运营商。
无锡高品质科创载体建设正如火如荼,既是产业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承载区,也是未来产业生态功能的集中展示区,高品质科创载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无锡市科技局有关人员认为,科创载体应具备为企业全生命周期赋能条件和赋能思维。这也代表着,以高品质科创载体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功能区不能再照搬传统孵化器或联合办公空间的老路子,而要打造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的一体化运作能力。(朱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