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聚产业、“区”增动力这家青岛国企让“寸土”生“寸金”

2025-04-05 03:33:47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聚焦“10+1”重点产业方向,打造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园区无疑是青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载体。要拼硬实力,也要下慢功夫。

  “方升产业园区年度榜”,可谓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青岛华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通集团”)凭借在城市更新和园区运营方面的优异表现,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50强”,位列第35位。同时,华通集团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家上榜的市属国企。

  省政府工作报告刚刚明确2025年十项重点工作,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地”的任务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重要一环,而打造优质国资平台恰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从某一些程度上说,“改革”更像是手段,目的是归纳整合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加速存量资产盘活与产业转型升级。

  回看华通集团发展历程,随机械、益青、纺织等多家老企业接连划入,其投资平台的工业生态成色越来越足,但同时肩上的担子也慢慢变得重。

  华通紧扣大数据运营、先进制造业与产融服务、园区运营三大主业作解,通过成立华通都市产业园公司、华通工业产业园公司,分别对市内、市外存量资源进行高质量整合,并采用自主运营、委托运营、合资运营三种模式,成功打造出多个样板示范园区。

  这些园区的背后,都曾是一块城市低效用地,是一片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冷地”。与常规项目不同,“冷”地生金对资本要求更高、投资周期更长,即便是兼具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国企,同样需要魄力和眼力。

  至2024年底,华通都市产业园公司已招商引入千亿供应链、同心广告等300余家优质企业,实现年产值约46亿元;成功投改运营17个园区,围绕先进制造与新型消费频频布局,园区整体出租率达92%以上。在兼顾全市统筹发展“大棋”的同时,华通集团更是频频亮出有效投资拉动实物增量的“妙手”。

  眼下,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已聚焦升级。发展问卷、常答常新,服务城市高水平发展的“华通策”也在加速迭代。

  2023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青岛入选43个国家试点城市,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唯一入选城市;

  2024年,首批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15个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名单公布,青岛再次位列其中。

  从“试点”到“示范”,足见青岛在这项直关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级工程里所担职责之重。自2022年始,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开启三年攻坚,作为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能力引领者,华通集团承担了多领域内的多项攻坚任务。其中,承担市低效资产盘活重点任务中的10个项目,截至2024年底,合计改造低效厂房面积约17.5万平方米。

  城阳区白沙河北岸区原有一座家具生产厂,2019年被收购搬迁后留下一片无人管理之地,连续3年亩均税收为零。基础设施老化、配套设施欠缺、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业态发展低端、人才与产业难以集聚……这个摊子怎么接?

  “存量难盘”是所有低效用地的共性,而“存量空间”也是所有低效用地的特点。尤其是在以工业立市的青岛,城市发展中企业难免优胜劣汰,蜕变求存后遗留下的工业用地、老旧工厂正好成为“腾笼换鸟”的载体。

  基于此,华通集团携手中国500强企业均和集团选中了这块“冷地”,在原址规划建设21.3万平方米的均和云谷·青岛未来创新园项目,一面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外拓,一面焕新产业布局,重点引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电子信息高端科学技术研发类以及辅助研发生产型相关企业,全速助力产业升级。

  目前,项目一期已完成交付,共有35家优质企业入驻,这中间还包括5家“专精特新”,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密集企业占比 60%,入园企业年产值近10亿元。

  原东方衬衫厂以“东方文创园”的新面貌正式开园纳客,原第六织布厂等全市40余处老旧厂房资源也在逐步释放。这些在城市角落“沉睡”的工业锈带已被全然唤醒,以全新的方式重回城市发展轨迹。

  去年3月,坐落于丹山工业园的均和云谷·青岛机器人产业园正式拉开建设序幕。这同样是由华通集团和均和集团联合开发的“工改工”高标准产业园区,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核心,紧密围绕智能机器人领域进行深耕,最终将构建一个融合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及应用服务的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

  当下,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实体产业无疑是经济强国的重要支柱。相应地,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也更加依赖产业驱动带来新增量。对国资国企而言,产业优化升级必定是接下来核心发力的战略方向,没有之一。但进军产业并非易事,华通集团却能在纷繁复杂的细致划分领域里切中高度契合城市发展的黄金赛道。

  在青岛“10+1”重点产业布局中,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机器人既属于突破发展的新兴起的产业,也和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超前发展的未来产业息息相关,可谓直关产业结构性优化,在存量资产上盘活增量项目,其意义不言而喻。

  又如,华通集团和联东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华通联东青岛临空国际智造港项目,亦是瞄准青岛发展所向所需,重仓布局位列“10+1”之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是源于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战略方向,目前临空国际智造港项目进展迅速,产业集聚已初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精挑严选产业要靠“眼力”,真正的完成产业导入还要靠“能力”。换言之,产业不仅要和城市配套,同样需要跟落地的载体配套。以都市产业园园区为例,华通为产业导入匹配了标准化流程——前期调研、园区定位、系统招商。

  如,兴华路3号提升改造工程,这是华通在既有空间因地制宜、搭建内容引擎的典型案例。目前,新建的6000平米钢结构厂房内已引入立东电子有限公司、千亿食品供应链等企业,预计年产值约8亿元,税收800万,带动就业300人。

  从以高端研发智造为特色的青岛未来创新产业园,到聚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青岛机器人产业园,可见华通对新质赛道的独到眼光。与此同时,这两个重磅“新质”项目上还贴着同款标签:

  青岛德利通精密机械,是未来创新产业园内的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小企业、办大事儿,其主打产品机械设备及配件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很吃硬科技,而创新本就是“烧钱”的“买卖”。依托华通集团“产业+园区+基金+产融服务”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以及均和集团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运营链五链融合的优势,这家小而美、小而精的企业得以快速成长。

  原孚德皮鞋总厂、海珊制衣厂和青岛市针织五厂,通过华通都市产业园公司与国内头部公司合资运营模式,变身华通中联云智、云芯、云汇产业园,共同形成延安三路活力商圈。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这是国企在践行投早、投小、投硬、投长期的身先表率,凭借“产业+金融”双轮驱动加速园区孵化;

  从软服务来看,“招商引资”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有了全新语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前提,“以投带资”无疑是招引中的新抓手;

  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作为市属企业,华通集团正凭借其在资产与资本维度的优势,担起“优秀国资运营平台”的重任——借助政策倾斜获得优质物业后,与民企强强联合,这不仅是高效推进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也是在积极探索切实降低重点项目民企准入门槛。

  相较于合资,“自力更生”对运营要求更高,其面临的管理及市场风险需要华通确保在园区开发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具备足够的条件和能力,也需要对导入项目有准确预判,才能更好盘活存量资产。

  如,昌邑路4号华通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定路5号华创科技园,目前已招引山东省瞪羚企业盛途科技、北方最大的咖啡工场“四分时”等企业入驻,“高的附加价值”“轻资产运营”园区IP渐已成型。

  此外,原青岛第二印染厂旧址通过委托运营模式,正加紧建设成为集现代工业、服务业创业实训基地、工业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在推进园区建设运营的同时,华通集团十分注重发挥集团内板块协同效应,共同赋能园区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如,集团旗下青岛数据集团及时跟进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智能监控、火灾预警等智慧化服务,华通金控旗下企服集团为企业量身定制惠企政策宣讲等服务,助力企业“知、懂、用、享”惠企政策,更好破解融资难题。

  正是凭借着“园区运营打造+品牌价值提升”的思路,华通集团得以成功跻身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50强,成为行业“领军之星”。

  践行国企担当、服务城市战略,华通集团始终秉持以国为怀的初心,致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贡献华通力量。

上一篇:陈坤祥博士:建设AI应用基地是产业园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路径
下一篇:省住宅城乡建造厅DeepSeek智能政务帮手“住小建”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