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各类创新载体建设特别的重要。近年,洛阳市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完善创新载体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沃土,让创业创新活力奔涌。
日前,在位于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中试生产车间里,彭先兆小组成员正在加紧组装调试一批眼科高端OCT影像设备。前不久,该企业自主研发的VG200型OCT影像设备实现小规模量产,多项性能国际领先。
2015年,彭先兆团队从美国回到洛阳,成为第一个落户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海外归国团队。“选择来洛阳,是因为这里不仅有良好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有园区全程‘保姆+管家式’的服务,让我们也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彭先兆说。
近年,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招才引智,目前已进驻500余家企业,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无独有偶。位于老城区洛阳古都科创园的洛阳正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电子雷管芯片模组行业内位居全国前三,2019年把团队从深圳迁到洛阳。
“选择来洛阳,一方面是由于洛阳有立足中原、辐射西北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古都科创园为咱们进行了股权投资,还提供现成的厂房,减轻了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园区的“一条龙”服务让他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洛阳古都科创园已引进中小微企业100余家,包括国家级科技型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该园区还拥有市级研发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1个,创新集聚效应凸显。
创业创新的种子,只有植入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年,洛阳市加大土地、资金、专项人才编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渐完备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创业载体梯次建设,大力汇聚企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让创新创业激情在河洛大地上充分释放。
看看成果——洛阳市建立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积极探索“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孵化载体17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19个,载体规模和数量在全省仅次于郑州,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播撒、萌发、壮大。
数数创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研究院孵化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将手机盖板玻璃检测技术落地转化;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洛阳爱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快速研发新一代核酸提取试剂盒,能够高效快速完成新冠病毒的检测;洛阳古都科创园内的特富特电磁科技(洛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球独有的重型绕线机和大功率环形设计,成功创建全球首个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平台……
创业创新载体日益丰富,推动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的提高,让更多前沿成果落地绽放。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105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8亿元,首次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11.62%。
创新发展,步履铿锵。《洛阳市深化提升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洛阳市将以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科技园、863创智广场等科技公司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就业创业基地等为依托,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效率,建设高质量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基地,吸引更加多科学技术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公司,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