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为:“产业开发,半租半售,销售一部分物业回笼资金,同时保留部分资产,为后续经营留下空间”;
其实不光产业地产,其他做开发的,住宅的、商业的,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非必要不持有”。
大家不愿意自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金流压力大,而且回报率太低,市场环境不好,很容易成为无效或者低效资产。尤其在存量资产普遍过剩的今天,很多自持的物业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
然而,现实情况却根本由不得企业选择。在绝大多数一、二线城市,企业自持部分甚至全部物业慢慢的变成了能否成功拿(产业用地)的决定性条件。不同意自持,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块地基本与你无缘了。毕竟大城市僧多粥少,哪怕全部自持还要面临激烈竞争,根本没啥商量的余地。
在园区的募投管退链条中,资产管理一直是资产升值与变现的关键。但很多人却忽略了,有一个环节远在资管之前,甚至早在投入交易之前,那就是资产的估值。
园区资产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有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其中,市场比较法(根据参照园区的价格来确定估值)适用于交易活跃的地区。但园区类资产大宗交易本身就是凤毛麟角;而成本法和收益法更适合对经营性不动产进行评估。
成本法是指在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类资产的贬值。其背后的逻辑是: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要花多少钱重新做出这一个项目,你就花不多于这个数的钱购买。
而园区收益计算主要指标有EBITDA回报率、NOI(营运净收入)和NPI(物业净收入)。其中,NOI是被长期资金市场普遍接受的地产估值方法(NOI是税前数字,不包括贷款本金和利息,也不包括资本支出、折旧和摊销)。在产业地产行业,一般估值是NOI的20-25倍。在笔者看来,收益法是评估园区不动产价值最合适的方法。
比如,某园区每年能产生1亿的收益(包含租金收入、停车收入、增值服务收入等),运营维护成本为2000万(包括建筑物的维护、水电费、运营费、维修费、清洁费等,但不包括设备采购和资本性改造),它的NOI就是1亿-2000万=8000万。
而目前发行的公募REITs均采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法,但REITs的估值比较严格,体现在收入的保守估计和费用的各种充分预估。
ROA(资产回报率率)的计算公式是:税后净利(Net Income)÷平均总资产(Total Asset)×100%
比如,一家园区,拿地+开发建设总共投入6个亿(其中自有资金3个亿,贷款3亿),利息1500万/年,未扣除贷款利息前,利润为5000万/年,那么园区今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为:
园区的资产回报率,每个城市略有差别,无法一概而论。比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商办(不包括工业)的资产回报率基本在4%-6%之间,超过6%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当然,具体还要根据所处地段、楼宇品质、商业配套、得房率、景观、土地年限、运营水平等略有浮动。而在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价格本身较低,加之地价上涨预期有限,对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应相应提高,至少要到7%、8%以上,才算是优秀水平。
静态回收期的定义: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其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从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
与之相对应,还有一个指标叫动态投资回收期,由于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相比静态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更能反映项目的真实盈利能力,但相应的是,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很复杂。而静态回收期也能直观地反映原始投资的返本期限,便于理解,计算也不难,更适合作初步了解用。(如果涉及具体的投资决策,还是老老实实算动态回收期吧)
内部收益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项目全投资IRR,此类不考虑资金成本,就是整个项目通盘考虑年收益率是多少;第二类是自有资金IRR,此类要考虑借债、考虑贷款、考虑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第三类是股东资本金IRR,这是三个IRR中最小的,因为都是股东自己的钱,这部分钱是投入的最早、回报的最晚。一般来说,项目全投资IRR≥10,可以看作是不错的项目。
但近些年随着土地调控的深入,加上园区市场趋于饱和,地价和租金上涨的预期被打破,囤地显然行不通了。另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开发商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都在增加,盖好的园区卖不掉、租不出,每一天都在产生债务、损失租金。更关键的是,一旦资金流转出现问题,哪怕前面风头再盛,资金链断裂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因为从拿地到开工最近一段时间是弹性的,理论上可以无限压缩,每提早一天开工,就能节省几十万的成本。一旦开始动工,大家的时间其实都差不多,谁也不会比谁快多少。
要想做到“拿地即开工”,开发商一定要具有几个特质。一是快速决策。很多企业,尤其国有企业,决策流程太长,动作太慢,土地市场瞬息万变,竞争非常激烈,等你算好账,好地块早被竞争对象抢走了;二是策划/设计前置。优秀的开发商,在拿地阶段就把策划方案和设计的具体方案做好了,拿到地就能直接开工,相当于把工作提前了几个月。其中,对一些中小型园区、单体建筑,做完设计即可开工;而对于复合型的开发项目、产城项目,就要再早一些启动,先做策划、再做设计;三是精准测算。越是微利时代,成本测算约更精准,测算偏差过大,有很大的可能性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一是定价策略。在市场周期的不同阶段,要有对应的定价策略。比如当下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与其守着空房子哀叹市场低迷,不如主动降价,先让资产动起来,只要客源在手,不论后市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抢占先机;反之,如果还抱着“房价只涨不跌”的惯性思维,招商难度一定很大。比如笔者曾与大家举过的杭州某园区的例子,它交付时正赶上区域写字楼集中入市,光一条街上就有5-6家同品质园区。面对供过于求的形势,园区迅速决策,果断降价!当时该板块平均租金在2.0元/㎡/天上下。在这个基础上,园区以第一年五折、第二年七折、第三年全价的策略对外出租,由于价格极具吸引力,很快就完成了去化。
二是渠道策略。在园区招商中,中介是最主要的获客渠道之一。尤其是在以租赁为导向的民营园区、写字楼,中介客源往往占据半壁江山。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没有扩张的需求(大换小倒是很多),手握客源的中介愈发吃香。因此,当下要考虑的是,如何能让中介优先和你合作?另一方面,招商人员也不能完全依赖中介,也要自己去拓客。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何筛选有效渠道?如何充分调动渠道的热情?如何维护渠道关系?这些都是学问。
四是装修情况。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不愿做太多固定资产投入。所以,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园区,拎包办公应该是标配;哪怕招引对象是中型(500方)及以上的企业,至少也要做到标准交付(顶和底做完,空调装好)。而且对园区来说,很多情况下装修并不是投入,而是投资。精装的房子可以租出更高的价格,老客户搬走后还可以无缝租给下一家,如果你在装修上有控制成本的能力,还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比如,争取土地款分期支付(这两年,由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很多地方出台了有关政策,允许土地款分期、延期支付。比如允许土地出让价款在首次缴纳不低于50%的前提下最多分3期缴纳,第2期不低于30%,一年内需全部缴清;对特殊工业项目用地,可以约定在2年内全部缴清等)、施工方工程款垫资(在中国的建筑市场,垫资是屡见不鲜的承包方式)、梳理支付逻辑(做好工程款分配,结合合作时间、承建规模、付款额、资金实力等,对实施工程单位进行分类,根据轻重缓急,按既定支付逻辑进行付款)、磋商延迟付款(对承接体量大的供方进行统一商谈,降低付款比例,减少付款金额)等。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说过,园区的溢价大多数来源于三方面,品牌溢价、转换成本溢价和集聚效应溢价。
转换成本(企业离开园区所付出的成本)溢价不是圈进来坐地起价,而是提供给企业与溢价对等的服务,让企业离不开你的配套、离不开你的服务,它想离开园区,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集聚效应,即该领域相关的生产要素、企业集群、创新机构、服务主体等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一家企业入园,它可以在园区内迅速找到所有研发、创新、生产所需要的政、产、学、研、金等关键要素,这样的园区,收入一定不会低。
一是结构性成本,即建筑材料、构建等基础成本,如桩基、墙、柱、梁、板等;二是功能性成本,即达到使用功能必须投入的成本,如车库、门窗、楼梯、水电、空调等;三是敏感性成本,指客户看得见、感受得到,并愿意为之埋单的成本,包括绿化、装修、运营费、服务费等。
在园区成本管控中,除了要省钱,更要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让客户看到,并愿意为之付费。也就是说,在严控结构性成本和功能性成本的同时,更要关注敏感性成本,并舍得为之投入。比如我们熟知的德必集团,具有从设计、改造、招商到运营、投资、服务的全产业链集成运营能力。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为公司可以提供优质的办公空间与高质量的客户服务,这也是公司能够超越于一般二房东的原因之所在。
113-110!约基奇41+18+9难救主,文班35+18,马刺终结掘金3连胜
完胜!浓眉18+19+4,詹姆斯20中13,里夫斯大惊喜,西部格局改变
九兆财讯专注于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动能、产业政策、园区运营、招商引资等领域的研究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请姨姨们欣赏我灵活的小脚,感觉他和脚脚不是很熟,网友:新号就是好玩,看上去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