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人们在科技馆沉浸式感受科技的力量和魅力;在乡村,专家们把实用的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延展“科普之翼”,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今年公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为,2023年南宁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4.6%,较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总体水平,是广西唯一超过全国总体水平的城市。
如何让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喷涌?打造科普阵地、培养全民科普意识……南宁市厚植科普土壤,把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为一项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长期基础工程,推动科普工作全面融入各项工作,市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在潜移默化中集聚促进首府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磅礴力量。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一直格外的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健全“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促进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
持续聚焦五大重点人群,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坚持建载体、搭平台,全力推进全域科普生动开展。据统计,2023年全市开展“科普中国”“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等全域科普系列活动2400多场(期),科技培训、报告500多场,科技咨询1.5万多人次,活动参与人数30多万人次;新建3家科技小院,累计建成6家,覆盖水稻、茶叶、水果、畜禽等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其中1家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技协评为“最美科技小院”;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功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优秀项目5个;累计建成94家企业科协,建成市级学会、协会47个,农村专业方面技术协会79个。
“自己动手制作重力陀螺,认识重心的概念,实在太有意思了!”7月14日,一群小朋友在南宁市科技馆里参与“探秘重力平衡,寻找奇妙的重心”科普活动,并展开热烈讨论。
以市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类场馆是南宁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举办科普活动能加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激发探索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市科技馆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馆精心打造南宁市“燎原计划”科创研学活动特色品牌,活动已举办3届,覆盖学校360余所,开展活动近800场,惠及师生55万余人次。
近日,中国发明协会在市科技馆设立“创新少年培育工程”首批省级工作站,带动南宁开展创新少年培养工作,开展基于实践探究和创新潜质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持续探索青少年贯通式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从学校到科技馆,从城市到乡村,绿城科普阵地建设进入多元化发展、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的阶段。目前,南宁已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市本级科普教育基地35个,拓宽了科普供给渠道,提高了科普供给效率。
“除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外,我们还将实施科学教育和培训工程、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应急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普队伍建设工程、科普国际化交流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南宁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开展好全国科普日、绿城科普大行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民健身日等主题科普活动,不断的提高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培育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科普活动品牌。积极探索“互联网+科普”的新途径新载体,努力实现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运行和运营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各类科普场馆、基地建设,营造全社会科普资源开放共享环境,加强完善优化科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科普资源高效利用,不断的提高科普公共服务实效,全力推动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