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新区科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优势的对策思考

2025-04-19 09:52:27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当前,世界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科学技术创新广度、深度、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以下简称“无锡高新区”)始终围绕“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以“四敢”精神主动作为推动开放创新,通过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优势,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变量”迅速转变为推动高新区高水平发展的“增量”,从而加快推进无锡高新区科学技术创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育创新发展综合优势,事关高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当前,无锡高新区大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效能,以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以高水平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优势转化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优势,但目前仍面临区域创新产业高度和深度不够、产城融合有待提升等问题。

  接下来,无锡高新区应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在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讲话中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结合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新目标、新机遇,充分的发挥创新综合优势,总结凝练“争第一、创唯一”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做法,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科学技术创新示范样板区,实现区域竞争力全方面提升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高新区要加快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完善科技管理新政策、新体制、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健全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要素在内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政策研究,加快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符合创新企业需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无锡高新区“1+N”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大力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内涵。大力提升政策激励效用,更大力度发挥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引导、组织、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角色和重要作用,加快落实企业稳心留根新政策新举措,落实骨干科创企业、高层次领军人才一对一全过程服务跟踪挂钩负责制度,以热心、暖心和创新的举措充分引爆科创团队的创新创业热情、激情。

  三是主动对接国家新的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和资源。加快集聚大创新资源关键项目,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布局产业创新链,助力上下游产业合作,通过政策引导本地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优势新兴产业嫁接力度,加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效应。

  四是加快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注重培育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领加速形成无锡高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全面提升无锡高新区走在前列的能力水平。

  高新区要建设一批创新型专业特色园区载体和国内有竞争力、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高质量建成全链条全区域研发创新体系,引进国际国内具有创新领先优势的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重大创新平台。

  一是发挥好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引领、转移等作用,加快推进其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持续强化一批原创性和引领性创新成果转化,强化校地合作、强力推动校企联合攻关,推进高校研究院所科研成果在区内实现产业化,推动一批具有创新应用研发能力及转化能力强的大学、研究所、应用研究院落地并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是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的软硬实力。要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内涵式发展,争创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新建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区内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升创新实力。

  三是发挥异地创新中心桥头堡作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创新攻关,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支持建立一批可自主发展、有自我造血能力的新型研究院所,强化其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四是加大物联网国家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实现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致力发挥国家级领军型人才在集聚重大科创资源和国家重大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话语权和作用,深入研究其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发挥其在产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随着科技竞争逐渐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转移,要加快培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创新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等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抢先谋划、前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资源富集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潜力和特质的新创企业。以高新产业集聚提升核心 竞争力,以创新要素集聚汇聚发展新能量,加快形成具有“新吴”特色的“科技中小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梯度创新企业发展体系。

  二是提升优化科技载体、特色园区的内涵和品质,形成品牌效应。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的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科创园区和新型研发机构,致力提升科技园区有求必应的服务应答专业化水准,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孵化产业育成体系,新建一批新型科创企业孵化、加速、产业化特色园区,形成创新产业集中、创新要素密集、辐射周边区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三是强化激励措施,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并实施重点创新骨干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源源不断孵化新创企业、加速培育发展壮大,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培育一批创新型地标科技企业,精准发力遴选引进和扶持一批有创新实力、成长潜力、发展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是聚力打造高新产业生态圈,引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创新示范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推广科技、产业直通车制度,加速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大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精准扶持一大批重点科技企业上市,加速形成科技企业上市创新梯队、新吴板块,更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高新区要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产业前瞻性和政策针对性,依托研发平台、创新园区载体、异地创新驿站等,以科创项目为抓手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源头建设。结合“太湖人才计划”和“飞凤人才计划”升级要求,推动市、区两级人才政策升级完善,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全面落实在区人才关爱行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速形成敢想敢干、积极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二是加快科技招商团队及企业服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善打硬仗的科技招商及园区、企业服务管理专业人才队伍,遴选一批复合型、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国家重大科研机构、科研平台等挂职学习,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合作,发挥专业园区科技人才主阵地作用,调动各方引进领军人才团队、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拓宽创新团队、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合作新渠道。以更具比较发展优势的综合环境加快集聚关键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立领军人才专班服务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全过程、全天候、无死角的专业化服务与量身定制的政策扶持,推动骨干企业组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创业团队。

  四是加快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专家科技成果与区内企业嫁接加速实现本地转化。通过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企本土创新计划”等创新举措,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统筹优化科技创新分工协作管理体系,形成具有“新吴”特色的“引进领军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新样板。

  高新区要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企业和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探索跨国、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前瞻布局一批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国际科创桥头堡,共建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促进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创业成果加速向国内、高新区持续转化。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高科技园区和国际领军企业、领军人才的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技术,瞄准一批最具成长潜力、投资价值的企业与机构,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支持跨国公司、科研机构来高新区设立研发分机构、技术转移分中心,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创客创新中心助力海外科技成果来本地转化。

  二是全面增强区域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一流干事创新创业氛围和政治、生态、生活环境。按照“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发展定位,持续引进和培育一大批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快建设符合创新发展生态需要的科技中介集成区、科技大市场,打造高新特色服务品牌,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

  三是完善科学技术金融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金融支撑水平。加快壮大产业基金规模,积极发挥风险补偿金作用,引导天使基金等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聚焦初创期科技企业解决首投难等问题。要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加大科技投融资赋能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中小型初创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过程全周期金融资本、融资保障。

  四是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进行高新区科学技术创新特色品牌推广,加强高新形象策划加大宣传力度。注重科学技术创新领域成功典型案例的包装、宣传和推广,不断提升高新区创新创业知名度、美誉度。加快提升区域创新品牌辐射力与影响力,形成并输出一批无锡高新区创新创造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举措和科创品牌,从而实现高新区更高质量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上一篇: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下一篇:创新发展 载体先行|惠山高新区(洛社镇)召开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