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凸显创新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年过去,深圳光明区作为大湾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火车头”之一,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书写着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光明科学城,这座集大学、科研院所、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资源平台,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不仅聚集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鹏城云脑Ⅲ等设施,也是科技部与深圳市联动合成生物重点专项、市区联动脑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主要承载地,是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密集、原始创新体系化布局的科技高地。
12月5日至6日,由深圳市政府主办的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举办,以“聚力”“联动”“扬帆”为年度主题词,汇聚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共议科技前沿趋势,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等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科技成果集中亮相,重大创新载体相继落地,重大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论坛上,举行了重大设施启动运行、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重大合作发布和签约仪式、重要机构成立仪式等六大成果发布活动。
“这次发布的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高压中子谱仪,能够为先进材料研究提供关键软硬件技术和工具,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开发-生产-应用’进程,助力我国在战略关键材料上的快速赶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光明科学城首批设施启动运行,将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原始创新高地,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形成集中度、显示度和影响力。
透过光明科学城论坛,可以看出创新活力的加速迸发。这场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科学盛会,是专为光明科学城量身打造的璀璨舞台,不仅是其发展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搭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高端交流平台,让光明科学城以其独特的创新优势和产业基础,吸引了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广泛关注与青睐。
据悉,光明区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大的重点区域。这里,汇聚了超过50名院士、27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7000余名科研院所精英,以及总数超过18万人的各类人才,共同编织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新闻发布会提到,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深化合作,共同推出一系列合作发展成果。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正式揭牌,承担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联合两地科研攻关等职能。同时,与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一园一城”联动方案,更为科技成果的联动转化铺设了广阔的道路,未来这一模式将辐射至大湾区,构建更加紧密、广泛的创新合作网络。
立足湾区,展望全球。近日,在光明区举办的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行业决赛,再次成为聚才引智、城市推广与国际交流的黄金舞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赛事期间,光明区精心设置了项目洽谈室,吸引了众多职能部门、投融资机构及产业园区参与,为参赛选手提供了涵盖资本、空间、科研、人才等全方位的精准服务,有效“圈粉”国际创客,为光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强磁场”。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认为,此次赛事不仅为选手们提供了探索光明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科研设施及优越投资环境的宝贵机会,更为深圳及光明树立了吸引新项目、打造国际名片的平台,让世界看到这里是实现科学梦想的沃土。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杰提到,光明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投入、完善的人才配套政策及产业支持政策,为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热切期待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能够选择光明,共同为科技转化与科学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光明区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如同强大的引擎,驱动着产业创新不断迸发出澎湃的动能。光明区相关负责人强调:“以科学赋能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光明科学城肩负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光明区依托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数据显示,光明区的R&D经费总投入持续攀升,区域发展的科技含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在推动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重大设施建设的同时,光明科学城还精心布局了深圳“20+8”产业体系中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子落,满盘活。打造“科研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为光明科学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合成生物产业在光明区迅速集聚发展,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得以实践,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也在此落地。目前,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高达约360亿元,涌现出一批极具成长性的领军企业,并吸引了华熙生物、广新生物等龙头企业的入驻。
在今年的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上,光明区与新华医疗、微创机器人、华熙生物等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依托光明区的政策优势、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共同打造华熙生物南方总部,以进一步促进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融通发展,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有了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加速器”,光明区正加速攀“高”逐“新”。目前,光明区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500亿元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元级企业9家、上市公司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从2017年的34%提高到如今的61%。
科学光明,创新潮涌。光明区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持续推动原始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交互迭代,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光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