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王达提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概念,认为前海模式具有世界意义,对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启示。
2.该概念强调经济平台的地域嵌入性,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3.为此,中国可借鉴美国经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同时补足研发能力、高端制造业和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短板。
4.具体措施包括打造世界级科教平台、产业平台和金融平台,以及推动规则制度统一和市场一体化。
5.通过这些措施,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质的产业链,助力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
尽管前海是中国的前海,但“前海模式”蕴含的改革、开放、创新这一发展理念,却具有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于广大后发国家而言,如何用好“新三宝”,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的策略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世界发展议题。本文从全球视角切入,提出了“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这一概念,旨在为理解“前海模式”的本质开辟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同时,文章将前海与纽约、旧金山等世界湾区核心区域的发展作对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前海模式”,并提出有益于促进前海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何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嵌入”一词多用于解释两个主体之间的镶嵌关系及嵌入程度,而经济主体的嵌入性是在特定区域产生的。地域嵌入反映了嵌入主体与其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其行为也受到地域特有的环境影响。经济平台或者枢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概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用该理念打造并构建经济平台已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经济平台能发挥区域平台经济的网络外部性,从而逐步扩大其规模,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域嵌入型世界经济平台”是通过营造区域经济、知识和规则一体化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对世界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形成吸引力和向心力,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完全嵌入全球生产链,从而保持区域经济技术持续升级的世界级经济平台。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200多年来,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面临各种危机,但其科技慢慢的提升,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一个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是如何维持其科技和经济在创造财富方面的先进性的呢?我们得知,具有数个大规模“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保持其经济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关键。比如美国的硅谷、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波士顿湾区及日本的东京湾区等,这一些平台通过创造和提供一系列条件,每年都吸引着世界上最优质的资本、优质的技术、高端的人才。对比中国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区域,若这些区域也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产业链,在留住自己的优质资本的同时吸引优质外资,将有利于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并且维持稳定的经济发展。
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图源:新华社)
从产业体系角度,“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不仅要形成城市群,还要形成技术集群、产业集群,拥有系统、完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内形成城市群会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与空间范围较大的都市圈经济相比,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和辐射的效应。随着区域城市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辐射越来越广,城市的边缘不断向外进行扩张,城市之间的合作分工也会更深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系统、完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下,区域能够聚集更多的信息和人才资源,进而激发创新活力,衍生出创新研发机构,研发出更多的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发展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让区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进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从科技创新角度,“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必须拥有高品质人才和配套机制。要建立科创产业的高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核心也是人才。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则是通过压缩信息和知识交流的时空距离加速前沿知识的获取、吸收与碰撞,降低人才资源配置成本与人才流动的信息差,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创新项目合作和知识传播,提高区域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知识吸收与利用能力,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和学习激励效应,来维持区域世界级的创新优势。要以开放的态度引进全球技术人才,区域内就需要有配套的机制,先进的人才机制及配套医疗、教育等政策。有了先进的政策,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从而更好地促成人才集聚效应。
从规则制度角度,建设“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前提是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只有在一个统一且国际化的大规则下,生产要素才能在市场中自由流动,在打破区域贸易壁垒的同时,还能降度成本,减少贸易摩擦。一个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将使整个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等多维度市场优化,使得商品和服务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大幅度提升。一个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内循环并与国际接轨,使其成为能够吸引优质资本进入的世界级经济平台。
借鉴美国经验打造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中国要想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能够正常的看到,要成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必须同时拥有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拥有一大批有能力进行科研的大学和机构,尤其是作为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始终与科学技术创新紧密相关,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不能离开基础科学的突破。美国作为基础研究强国,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实力与科研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基础研究也从始至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一切发展研究的基础。它不仅要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还要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而研究型大学和机构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推动基础研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二,拥有一大批能够把基础研究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者机构。作为创新高地,只可以有效的进行基础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和发展中。而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若要提高平台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拥有科研转化能力的企业或者机构。要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创新成果,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建设科研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以此来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人们参观传音旗下的TECNO展台(图源:新华社)
第三,拥有足够支撑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转化的金融支持。金融之所以能够对科学技术创新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并非只是简单提供融资,而是在科技和产业之间充当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润滑剂和推进器。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早期,要给予基础研究足够的试错空间,此时资金需求小但期限长,除天使投资外很难吸引金融资金,多以财政资金或政府引导基金为主。在中期,主要是成果转化与小量生产,此时风险较早期降低但仍然较大,资金需求量上升,所需期限仍较长。政府引导基金和创投基金逐步介入,附认股权或其他增值收益的银行信贷少量介入。在中后期,主要是产业应用及大规模的推广,风险显而易见地下降,资金需求规模上升但期限下降,一般性金融资金能进入。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吸引力在于提供一系列有利条件,使得资本都想进入,进入之后“不会走、不想走、走不了”。而中国在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过程中的问题就在于,虽然科研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还是应用技术探讨研究多于基础研究,甚至我们大家常常说的基础科学研究大多实际上还是应用性的技术。中国的第二项条件是有的,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所缺少的是风投等金融机构,这方面需要改善。从这些条件来看,中国有很多地方能借鉴美国建设科技与产业新高地,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能轻松实现这个目标。比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备融合条件,这个区域拥有大量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同时拥有一大批具有高度转化能力的企业,但也有一些缺点。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必须要补上一系列的短板。这些短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发能力和科创能力依然薄弱,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不足。香港有基础研究和技术,但市场小;有人才,但就业少。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相对固化,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打破,即使打破也可能带来其他负面的效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可以把香港的大学和科研体系纳入规划,尤其是和香港毗邻的深圳,在这方面能大有作为。南沙、前海和横琴可以设立一些香港的“特区”,实行香港的制度规则,与内地对接。这些“嵌入型区域平台”有助于吸引香港人才,帮助香港年轻人了解内地并融入内地。
第二,高端制造业依然缺乏。珠江三角洲被称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整体升级步伐相对缓慢,一直维持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一些地区经过转型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没有发挥留住和继续吸引优质资本的作用。
第三,与高层次人才配套的中小学教育环境有待改善。要想留住国际化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具体需求,子女教育就是这里面一个主要的因素。本地是否已有或正在建设优质国际化的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是人才关注的重点。
那么,如何建设“地域嵌入型世界经济平台”呢?我们可从科教、“科创—制造”、金融三大平台着手,在此基础上逐步建造宜居、宜育、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是打造世界级科教平台。面向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基础科学研究,发挥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基础作用,逐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聚焦重点突破领域和“20+8”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核心技术,建设全球一流的科研载体群。此外,加快人才蓄水池作用的重大科学研究平台和载体的建设,逐步推动顶尖人才的聚集。相较于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仍有不足,广州、深圳资源略为丰富,香港目前虽有几所享誉世界的大学,但本地人口不足以支撑优质生源。鼓励内地与港澳相关大学全面放开在大湾区招生,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流通,另一方面能通过教育实现观念融合、认同融合。
二是打造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打造这样的平台至少需要三个条件,首先要有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其次要有风险投资机制,最后要有把技术转化为产业的企业。香港科创业已经具备成熟的风投体系,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但由于制造业已转移到珠三角,因而缺乏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内地有大量基础研究和转化能力强的企业,但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从这个方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非常互补,应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畅通风投资本进入渠道,服务壮大湾区科创与制造产业。《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企业融资”,便是一种尝试。
三是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交所等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要保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大湾区可探索金融双中心体系,一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可依托广深发展,服务实体企业;另一种是可与华尔街竞争的国际金融,可依托香港发挥作用。
此外,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是建设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前提。在国家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可以积极发挥作用。将极具国际化的香港规则引入大湾区,在香港规则的基础上再增加内地规则,以点带面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对接起来。大湾区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一个连接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需要梳理与粤港澳规则衔接清单,形成大湾区统一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作规则对接,建成大湾区统一市场,后向四方扩散,向北往湖南、长三角对接,向西往海南岛,向东往中国台湾、福建,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