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以下是“农险专项产品创新与脱贫攻坚分论坛”上的圆桌论坛。
主持人:高均凯处长您好,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林地面积的2倍。去年四部委出台的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专门就发展草原保险做了强调,今年国家林草局也将草原保险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在国家林草局的关心指导下,11月中旬人保财险在内蒙古签发了全国政策性天然草原保险第一单,实现了草原保险的新突破。高处,您对草原保险,以及森林保险未来,尤其是经济林保险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
高均凯:?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农业保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森林保险、草原保险是农业保险的组成部分。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森林保险于2009年开始启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财政部、原保监会的支持和指导下,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发展很迅速,在化解森林经营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森林保险承保面积2.03亿亩,2019年为23.56亿亩,已经占到全国森林面积75%,比最初承保面积增加了10倍。刚才几位专家讲,我们的农业保险明年或者后年达到全球的第一,森林保险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了。参加保险的省份24个,占到了省级行政区划的77%。参保的主体涵盖了所有的森林经营的主体类型。风险保障水平从最初的973亿增加到了现在1.56万亿,提高了15倍。保险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公益林扩大到了商品林,目前商品林投保面积和保额分别占到24%和26%。森林保险紧密服务生态建设,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森林保险紧密服务脱贫攻坚,促进了林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森林保险出现了一些新趋势,集中表现在创新发展了经济林灾害险、产量险、收入险、价格指数险、气象指数险,以及保险+等新产品、新模式,深受各地政府和群众欢迎。新疆自治区利用中央财政奖补政策在南疆地区针对香梨、苹果、红枣、核桃等六个经济林品种制定了保险政策;人保财险在陕西、湖南、四川、浙江、北京等省份已经开发了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经济林保险产品44个。这些都是森林保险的创新,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2018年机构改革以后,草原管理职能转隶国家林草局。国家林草局开始积极地推进草原保险工作。在财政部、银保监会的支持下,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刚才海军总经理已经介绍了,今年11月,人保财险在内蒙古实现全国首单政策性草原保险试点签约,为乌拉特后旗77户次牧民的100余万亩草原提供保险服务,实现了草原保险业务的历史性突破。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深入实施,草原保险会具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国家有31亿亩的森林、46亿亩的林地,60亿亩草原,8亿亩湿地,还有超过1万处的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这几项加起来,占到了国土面积的70%。可以说,这些最优良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资源,最优美的景观资源,最优质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我们国家最珍贵的自然资产。依托这些自然资源,林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今年,全国林草产业产值超过了8万亿元、产品10余万种,林草生态产业的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涉及到大量的城乡人口,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相关,是现代社会中最基础的民生经济,是最典型的实体经济。
这些最珍贵的自然资产、最基础的民生产业,既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资源、也是最形象、最直观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森林草原需要保险政策的支持和保护,需要随着农业保险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更全面、更有品质、更有效率的保险政策支持和保护。这是我对森林草原保险未来前景的基本判断和基本看法。
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也希望请各位金融家、保险企业关注经济林保险。经济林是森林的一个林种之一,主要是以生产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料香料、森林药材、森林饮料、工业原料为主的林木和森林。全国经济林面积超过6亿亩,占森林资源的20%。现在每年人工造林面积中,新造的经济林占比超过30%,经济林是未来森林覆盖率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全国经济林的年产量超过了2亿吨、产值超过2万亿,从事经济林生产的农村人口超过1亿。我国的经济林,不仅具有果品等重要副食品供应、木本油料资源储备,以及生物基工业原料生产等重要的经济作用,而且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以及提振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等重要社会功能,是重要的基础民生产业、是典型的乡村特色产业。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要求,重点推进经济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个过程,特别需要金融保险行业的关注,特别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支持、特别需要金融保险服务的覆盖。我们期待金融保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完善林业和草原保险政策,共同研究推进经济林保险拓展和深化。
主持人:谢谢高处。草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高处的发言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开展草原保险试点的信心,保险业也将义无反顾地做好草原保险试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保险大有作为。再次感谢高处。
王总您好,农险始终面临着巨灾风险,迫切需要再保险的支持。从农险直保端看,这几年各类农业灾害较多,农险赔付率持续上升,去年更是出现全行业的农险亏损。您是否可以从再保险的角度,对当前农险发展形势和趋势谈一谈您的判断。
王忠曜:非常感谢协会主办这个大会,也感谢主办方人保财险主办这个分论坛,让我们有机会在英雄的城市武汉聚集在一起研讨农险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险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保险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去年全行业农险保费超过672亿元,今年考虑各方面因素,中国农险市场规模可能有望超过美国、达到全球第一。但是在发展的背后,农险经营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行业直保公司去年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从再保角度看,我们推算整个再保行业过去五年中可能有四年时间是亏损,其中2018、2019两年再保的综合成本率可能都要超过110%。应该讲在农险经营方面,再保险在配合直保公司应对风险、化解农业大灾巨灾风险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再集团作为国有骨干再保险公司,是我国再保险行业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中再产险担任中国农共体管理机构。中再多年来一直把支持农业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保障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能力、支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稳定农业保险市场运行、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2007-2019年统计,中再累计为我国各类农业保险业务承担再保险风险责任1.3万亿元,累计支付赔款348亿元,在我国农业再保险市场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今天听各位前面的专家、领导提到最多的是去年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规划了我们农业保险发展的蓝图,也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刚才毛处针对《指导意见》做了很详细很精彩的解读。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交替发生,具有巨灾属性的非洲猪瘟病毒尚未根除,农业保险所具有的损失大、波动性高的特殊性表现将更加突出;而且,随着农业保险的不断发展,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以收入保险为代表的试点创新,又逐步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客观上必然要求直保和再保公司共同研究解决农业保险风险问题。
在过去多年的研究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做好顶层设计,可以让保险行业面对大灾有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财政部洪司长刚才提到了中农再,中农再的成立将给国内再保市场有效增加供给。国内市场再保风险分散体系,应该从约定分保加上商业市场分保,二者形成有效结合,给行业带来更多风险分散的组合安排。在这一大背景和新机制下,中再作为国内经营农业再保险历史最悠久的再保公司,积极谋划农险业务发展转型,成立农业农村服务部,将充分利用中再在技术、人才、保障能力(承保能力)等方面多年积累的优势,不断拓宽农业再保险业务领域和再保险承保能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再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作用。
我们认为逐步研究完善风险区划与费率分区,进行精准定价非常重要。日前,中国精算师协会公布了《稻谷、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2020版)》,我们非常关注直保公司在各地怎样真正把费率区划有效的落地,同时,下一步如何将三大主粮作物的费率区划延生到其它品种的保险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直保和再保公司有必要一起参与研究。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保险科技在农业保险方面已有广泛应用,为农业保险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动力(310328)。在农业保险承保核保、灾情查勘、损失确定以及快速理赔等业务全流程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应用在后续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带来更多数据,行业要进行更多合作,推动解决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一起推动对农险大数据的应用,解决风险分析不够透彻、产品研发不够精准等问题。
中再产险在2018年成立了中再巨灾风险管理公司,一直在推动巨灾模型的运用和开发。今年11月5日发布了中国地震模型3.0版本,明年也会发布中国台风模型,预计后续还会推出中国洪水模型。从农业保险这两年的损失特别是今年的损失来看,中国农险业务受到台风、洪水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希望为行业带来新的风险保障分析工具,与行业共同服务于农业保险高质量的发展,把农险产品创新和脱贫攻坚落实到位。
主持人:谢谢王总。王总的发言,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险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中再财险继续给予农险支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再次感谢王总。
张峭老师您好,您带领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的研究团队,在农险产品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前瞻性的探索,今年贵所也发布了《中国农业生产风险区划地图册》和《中国农业保险保障研究报告2020》两部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农险产品服务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您是否可以做一些展望。
张峭: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另外也非常乐意给大家进行农险方面的交流,刚才主持人说主要在农业保险创新方面谈点思考,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产品的创新,再一个是技术的创新,也就是信息科技在整个农业保险上的应用方面的创新。
产品创新前面庹老师已经讲的非常多非常好,就产品创新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意见,我做些补充,关于为什么要产品创新或产品创新目的?庹老师提出有两点:第一,产品创新是要寻找适合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和经营的体系性产品。第二,保险公司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行产品创新。我完全同意,庹老师主要是从供给侧角度来谈创新,我主要想补充从需求侧来考虑创新,产品创新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需求。农业保险需求用户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或者政府、另一个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满足他们需求的创新才是比较好的创新或者说有效创新。
国家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专门规划了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提出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了到底有什么需求。我认为首先是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有效供给,这个是国家对农业农村最主要和第一需求,也是基础性和底线性需求。第二个是农业质量提高和绿色发展的需求。第三个是乡村振兴和发展需求。这是农业保险第一用户国家的需求,另外还需要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这一用户的需求,而微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面临的风险环境不同,可能农业保险需求不一样,所以保险产品创新需要对其需求进行分类分析。
从国家需求角度看,第一需求就是粮食安全和重要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现在国家将重要农产品按区域划分成三类,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保险体系性的产品,对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水稻和小麦等口粮,最主要的保险产品形态我认为是创新产量保险,因为口粮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也有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但保障数量供给现阶段是第一位的,就是要保障它的产量,保障它的生产数量绝对满足需求,所以产量保险是小麦和水稻体系性的保险产品和主流保险产品形态。其他的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国家已经放开价格,由市场定价,不像小麦和稻谷价格由国家干预较为稳定,这类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生产经营主体面临较高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应对。这类产品中农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未来体系性保险产品或最主要产品创新趋向是收入保险,因为这些产品生产者不仅受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而且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保障种植这些产品农民的收入,这既是微观生产经营主体需求,也是国家保障和提高农民收入需求。当然,国家还有要满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需求,需要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类保险产品,要满足农业农村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发展需求,需要创新产业链保险产品等,总之,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需要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风险保障需求。
接下来我再简单谈谈未来农业保险科技创新或应用的趋向。第一,农业保险科技地位会越来越高,科技将会由支撑和保障的从属地位,向引领和重塑的主动地位转变,现代科技将成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二,科技应用使农业保险服务更便捷,农业保险服务将由现在主要线下网络服务体系发展成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网络服务体系,服务渠道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使服务下沉到村舍和分散的农户,网络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通过“线上”远程服务方式,开辟服务触达农户的全新途径,提高农业保险服务可得性和及时性。第三,科技应用使农业保险业务更精准,在承保理赔业务中,通过应用3S、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按图承保和数量(个体)识别的精准承保,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定损体系和养殖业死亡个体智能识别体系这样精准理赔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承保标的数量、位置和权属问题,规避虚假理赔和协议赔付等违规风险。第四,科技应用使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更智能化,利用现代科技优化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形态、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推动农业保险机构简化交易环节、开辟业务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盈利模式,使得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更加精准和智能,农业保险运营效率大大提升。第五,科技应用使政府监管更及时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政府农业保险监管大数据平台,远程智能监控农业保险业务流程操作,开展各类数据相互校验和大数据分析挖掘,推动农业保险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保障政府保费补贴的真实和可靠性,提高政府业务监管的及时和有效性。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创新是农险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农险发展惟有坚持持续创新,才能保有持续远航的动力。再次感谢张老师。
吴总您好,现在全国家庭农场已超过70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2万个,可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保险的重点服务对象。我们了解,中华联合在农业保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方面开展了许多创新和探索,您是否可以做一些介绍。
吴学明:今天在武汉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历经过重大疫情事件的洗礼,作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我们更有理由仔细的思考当下、谋划未来,在两个百年世纪交汇之际,推动农业保险的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关键性的飞跃。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对农业保险有什么需求,需要保险行业认真回答,根本上是农业保险要回归风险管理职能是前提,应该说责任非常重大的,挑战更加严峻。对于农业保险如何服务好新型农业主体,我们的经验是确保三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政策落实。只要有财政补贴政策出台,必须通过持续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的农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把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在中央财政类保险方面,制定专门的新型农业主体和规模性农业产业服务方案,一户一单,验险验标和查勘定损专门服务,线上化服务到位。二是在大灾保险和完全成本及收入保险试点方面,结合风险保额管理特点,制定科技赋能工作方案,精准承保精准理赔,全面部署,有效实施探索新流程,初步取得成效。
更加注重全面产品创新。一是要加保障能力,通过增加加附加险,把保额提起来;通过收入保险、保险+期货、指数保险综合应用,把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障能力加上去。二是增加品种范围,通过成本类、收入类、产量类、指数类的保险产品,对主要农林牧渔品类开展创新服务,增品扩面,提高保险横向品种覆盖面。三是拓展产业链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全产业链的纵向保险产品的创新及保障。
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新型农业主体最需要的服务是什么,这需要认真面对,现代农业最关键的要素是金融渗透率要高。一是要做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找准保险的定位,实现保险业风险管理基本职能同时发挥增信作用,以保险平台化的服务融入到综合金融服务机制中,以保单质押模式确定保险服务综合金融的立足点。二是要开展社会治理层面的创新,无害化处理做到保险服务与环境优化之间的联动,建立数据联动共享机制,以数据之光穿透社会治理,更好用科技赋能来提升服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服务好新型农业主体必须对传统农业保险实现转型升级。一是要从保险补偿功能向农业全风险管理转型。全面风险管理必然要符合农业风险基本机理,如当前多数创新普遍存在着经营亏损,不具备示范推广意义,最为复杂的经济林果业和渔业对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对于这些方面风险损失管理尚在探索。要结合农业生产基本机理和保险管理手段,需要培育一批精通农业和精通保险的复合人才,真正服务到位。二是实现成本保障向收入保障的全面转型,收入保险是农业保险服务新型农业主体必然指向,要加紧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前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收入保险,农险管理从管风险过程到向产量和收入结果全面升级,需要全农业生产数据,支持实务管理、决策和风险计量,支持基差风险量化管理,需要我们在理论体系和数据共享运行机制上做好准备。三是实现从农业保险向综合金融体系的全面转型。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社会治理和保障收入的重要手段,承载了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功能,需要在定位和增信层面上进一步赋能,需要在农业保险+方面广做文章,尤其在服务新型农业主体亟需的综合金融领域,融入国家惠农政策,发挥农业保险普惠金融和稳定产业发展根本属性,开创农业产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中国方案。
主持人:感谢吴总。近年来吴总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也开启了大家的思路。再次感谢吴总。
刚才四位嘉宾围绕农险创新发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细致解读,这些都是我们保险从业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全程听下来。我的感受就是干货满满、深受启发,我也很希望能继续跟各位嘉宾多请教探讨一些。但今天受论坛时间的限制,我们的专题沙龙环节只能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