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不要随便进,要依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不能简单地被现有的、外部的或者短期的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整理 《创业家》肖敏霞摄影 黄更生主持人:饶宇锋《创业家》杂志编辑策划:饶宇锋《创业家》
产业园不要随便进,要依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不能简单地被现有的、外部的或者短期的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整理/《创业家》肖敏霞摄影/黄更生主持人:饶宇锋《创业家》杂志编辑策划:饶宇锋《创业家》杂志编辑高翔中欧商学院嘉宾:张慧春金科(北京)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郎旺凯北京MMD矿山机械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部 总经理陈学军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总裁遍布全国大大小小城市的创业园,似乎天生就是为充满理想的创业者准备的。产业集成优势、人才优势、配套服务优势……这是大多数产业园在吸引创业者时给出的最充分的理由。《创业家》在此次访谈之前的调查中发现:对于产业园的价值,即使同为创业者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产业园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进入产业园能够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扫清很多障碍;另一部分人却认为,产业园出不了什么大企业,对企业的实际帮助作用几乎能说微乎其微,并奉劝创业者不要受一些暂时的蝇头小利优惠政策迷惑而误入产业园……是非与否,我们特别邀请了三名与创业园曾有过亲密接触的创业者,他们在产业园里的经历一定会让在路上的创业兄弟受益匪 浅。政府不是商业,产业园也不是商业主持人:大家认为什么是产业园?产业园应该是啥样子?郎旺凯:中国的产业园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政府性的单位,政府办产业园的出发点挺好,就是想让进入产业园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这样既能增加就业,又能增加税收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双赢。但办产业园的人很少从创业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很少关心创业者关心的问题,往往是简单地自己先搞起一个创业园,再请企业进来,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政府吃力又不讨好。我到过很多国外的产业园区,总结了一下,感觉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一般是三种类型。一种叫高科技园(Hightec),或者叫孵化园,比如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有一个高科技园,首先,他们都依托于本大学的研发和技术,其次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孵化系统,再者他们有当时当地的人才优势,当然背后的基金运作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但总的来讲,这些孵化园的最大特点是永远都不可能做大,孵化出来以后,企业可能就飞到更远更高的地方去了。所以这类园区的动机并不是要产生多大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是要把一项科研成果孵化出来并成功转换成一种商品,或是向世界推出一个新产品或新行业。第二种就叫产业园,相当于我们讲的循环经济,目的是促进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另一方面有意愿的公司能够自愿选择进入。比如汽车制造业,日本的“实时管理”(JustInTime,或者叫“无库存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要求一大批配件厂都要在主装厂的多少公里之内,这样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物流就会很畅通,从而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效应,实现共同的竞争优势。第三种是最简单的开发区,国外大多叫做工业园区——是区别于居住区或商业区的一个概念,这种工业园区更准确地讲属于市政规划的范围。以上这三种类型的定位很清楚,第一种是起孵化作用,第二种是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第三种纯粹是有别于居住区的一个类 别。但是在中国,产业园、创业园、留学生园、孵化园……这些概念让人感觉很混乱,似乎每个城市都得各有一个,甚至每所大学都要搞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陈学军:我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曾经跟两个美国百亿级的基金一起去西安考察过,他们的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的产业园。陕西省政府接待了我们,讲了西安某产业园有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免房租、免税收等等,政府还说他们也想成立一个基金。但跟我同去的人听完以后就走了,只留下一句话:政府不是商业,产业园也不是商业。在美国基金看来,政府不需要谈产业,什么产业能发展起来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政府决定的。我在美国也有公司,因此年年都会去硅谷,硅谷大家都知道很好,但硅谷不是中国人讲的产业园,它只是创造了一个环境。所以,我认为如果政府一定要做产业园,那重点应该关注的是:空气要清新,环境要安全,交通要方便,福利要到位。总之,政府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让企业能良好发展的氛围,让人们喜欢的环境,而不是特殊政策。张慧春:对,我也认为好的产业园应该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就像当初的秀水街或者中关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政府再作为一个推手使一把力,多为公司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能强行把一个地方划成一个产业园,而是应该引导它成为一个产业园,先用市场化的方式扎堆,之后政府再去做一些引导。美国为什么只出了一个硅谷主持人:那么具体地讲,一个好的产业园应该具备哪一些条件?郎旺凯:一说到成功的产业园,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美国的硅谷,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在学习硅谷,但能确定地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备搭建硅谷的条件,就算是在美国,也没再次出现第二个硅谷。按我们现在做产业园的逻辑,美国的波士顿应该比硅谷更有可能成为硅谷,因为美国最好的大学像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都在波士顿,还有许多其他资源,但是硅谷并没有在波士顿出现,这才是更可以让我们需要去反思的。我认为一个地方特色的形成,与当地的文化渊源也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它不仅需要相应的硬件基础,还需要人才和氛 围。陈学军:我很同意郎总的观点,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很有关系,波士顿有哈佛大学,但哈佛没有创业的传统和文化,反而是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学校有大量想创业的年轻人。另外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硅谷成功的条件还有三个:第一个是钱,硅谷的那些学校周围有大量很活跃的基金,第二个跟网络行业的兴起有很大关系,第三个是因为当时硅谷很便宜。张慧春:一个产业园最重要的还是有好的服务,从企业的角度讲大家还是挺愿意扎堆的,但现在我们的政府对产业园的规划有些过度了。主持人:三位都是创业多年的“老人”,如果再次创业你会优先选择进驻产业园吗?陈学军:老实说,进不进产业园不是我考虑最多的事情。因为一个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成败跟产业园没有一点关系,产业园所能提供的优惠政策都是短期的,对企业的成长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对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多大意义。就我个人来讲,我选择办公地点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哪里成本低我就选择哪里,跟是不是产业园没关系。我们公司的位置也应该属于某个产业园里面,但当初选择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优惠政策,主要是因为房租便宜,另外我的员工上班比较方 便。我觉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你的客户,公司的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有价值才有机会生存发展。郎旺凯:我跟陈总的观点不太一样,我觉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很重要。在中国经营企业跟国外有很大区别,我们的很多社会亟需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上,所以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的确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 展。具体讲到创业者要别选入驻产业园,我认为首先是由其所在的行业决定的,不一样的行业的创业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比如制造业第一步是要的是找一块地方盖工厂,而IT行业要考虑的只是选择一个办公地点。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每个人要通过你自己企业的发展的策略和自身条件来选择办公地点,把需要的东西按照优先秩序一二三四五地罗列出来,然后再去找一个地方,能与你的需求相对应的就最好。比如我们公司现在就在北京的某产业园,我不会到另外的地方去,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中国的国有大企业,是矿山,而矿山所有的审批都在北京,另外我要跟国际上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很多货是直接从国外进来的,所以我需要离机场比较近。如果你在另外一个行业,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就可能跟我完全不一样。确定城市之后,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做当地考验查证。我当初就很认真地把北京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跑遍了,第一看这个区域的功能定位、规划目标;第二看交通运输情况,这一点对我们公司很重要,我现在的办公地点就是公路、航空、铁路交通都很方便,很符合我们的需要;第三看当地政府给我们什么样的地价;第四看员工的吃住行是否方便,我当时就特别重点考察了当地的房价;第五要看周边的学校,企业做起来以后,员工子女的上学会是个重要问题,最后我才看当地政府的态度是否积极,比如有没有资金支持,能不能帮我解决外地员工的户口问题……考虑后才决定了现在的地 方。张慧春:很多产业园吸引企业的地方是税收和房租,可是实际上这些政策能给企业的最终效益带来多大变化呢?我们公司是2003年成立的,刚开始也在某产业园,作为一家外资企业,我们能享有“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可到年底的时候一算,实际上这些优惠政策在我们的利润真没多少体现。所以我认为,企业做决定的时候应认清的最根本问题是自己最要说明。而对于一些制造性的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聚在一起,这样的企业也就没必要非要进驻产业园。我很同意郎总刚才讲到的一个观点,一个企业选择待在啥地方要与自己的定位挂钩,我们公司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我们是一家中荷合资的水务公司,最开始我们是在798办公,就是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当时大家就觉得798很好玩,那里的建筑我们都很喜欢。但企业做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感觉自己很怪异,来798的客人都是看画廊、看画展或者是看艺术家的,我们这样的环保公司出现在那里就会很奇怪,所以就离开了。警惕“引进三支香,请出猪头 羊”主持人: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也曾经有创业者告诉我们,中国的产业园也隐藏着风险,甚至潜规则。大家怎么样看待?张慧春:企业在产业园里生存,当然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可能有的部门会经常让你赞助这个活动或那个活动,本届政府期满以后优惠政策不一定会持续……这些对公司的发展都是无形的障碍。郎旺凯: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注意,那就是如果你已经在某个产业园驻扎下来,出于某些原因想更换产业园,可能会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有句话叫做“引进三支香,请出猪头羊”,就是说进去的时候他会巴不得你赶紧进去,一旦你因为种种原因想离开时,他会千方百计不让你走的。企业如果要搬走,之前注册的所有手续都要撤下来,然后重新到另一个地方办理和开户,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人为地设置很多障碍。我听说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某企业要走,园区直接把他们三年以来所有的经营税私查一遍,然后把这么多东西放在谈判桌上,问你走还是不走?所以,产业园也不要随便进,要依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不能简单地被现有的、外部的或者短期的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