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立园力” 政银企聚力共铸成都制造业增长极

2025-04-05 03:07:08

来源:火狐官方站点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8日电(杜成)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行动战略部署下,为积极做出响应成都制造业“春苗秋树”三年行动倡议,引导金融活水滋养制造业之根,给产业园区和企业注入强劲的发展新动能,1月8日,“立园满园”产融护航行动——“新质飞跃 产融护航”赋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对接会在成都举行。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指导,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主办,来自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及各区(市)县产业园区共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与会嘉宾展开了深度交流,共绘成都制造业发展新蓝图。

  成都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市新经济委副主任程桦在致辞中表示,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迎来制造业发展重大机遇。他详细的介绍了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多项举措,包括畅通产融对接渠道、强化金融供给、优化产融生态等,展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创新实践。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新网银行推出的数字化“制能贷”“园区助业贷”等金融理财产品,依托智能模型、大数据画像能力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组织主动授信尝试,首批对进入“春苗”企业培育库的80家公司可以提供了2.5亿元流动资金主动授信,全力助力“立园满园”行动,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

  随后,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陈雳以《2025年宏观经济及新质生产力发展展望》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辟见解。他对2025年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突破口的发展形态趋势,并从政策助力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突破经济稳步的增长、数字化的经济与高端制造赋能等方面,阐释了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挑战预判。

  本次活动亮点之一是成都制造业“春苗”培育库名录的发布以及“成制产融通”育苗站的现场签约。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明确产业培育重点和金融资源配置,为成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蓝图,本次签约仪式不仅是成都制造业与金融领域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推动产融结合的具体实践。

  签约仪式上,来自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办事处、成都新创创业孵化器服务有限公司、成都人力资源服务协会、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管理委员会、成都科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郫都区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管委会的代表们上台签约。本次签约仪式彰显了成都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心,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成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本次活动的分享环节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特色,涵盖了从政策解读到市场趋势,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案例的全方位交流。在“成制产融通”育苗站建筑设计企业分享环节中,成都新创创业孵化器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武侯高新公司总经理许焰介绍了智谷汇育苗站的建设情况,阐述了通过提供政策咨询、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对接等多元化服务,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成都科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凡宣介了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以市场化逻辑促进校地企合作共赢,以专业运营公司为中轴做强大学科技园的办园特色,以及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打造产业科技公园的规划。

  活动现场,不一样的金融机构代表从长期资金市场视角出发,介绍了服务企业的方法论。和玉资本合伙人欧阳延军在主题分享中介绍了通过整合国际资源,为被投公司可以提供多元化支持的路径;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交易银行部现金管理团队主管郑曦,以国有商业银行展业实践为视角,详解了帮企业实现境内外资金的高效融通和集中运营的策略。同时,企业代表带来了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成果分享。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成都制造业提档升级奠定了主基调,为集聚金融资源助推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驱动力。未来,政银企将持续强化协同,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和企业主体的携手并进,为成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助力成都成为推动全省全国制造业向好发展的关键引擎和有生力量。(完)

  ①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科技闪烁!!一起走进2024成都科技的高光时间→
下一篇:小微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各银行创新推进措施